2)第六〇三章 规模_永不下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即展开两方面的工作。

  一方面,摸清psk大区产业体系的家底,对接双方的apos,计划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内,完成滨海边疆大区的产业体系之融合。

  一旦这项工作完成,哪怕,只是部分完成,依托psk大区丰富的自然资源、特种行业领域之优势,大战当头、军工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的“全产机”之产能就会进一步提升。

  汇报给的阿达民的数据,作战平台年产能将突破7,000,000。

  另一方面,则是相对而言更紧迫、效果更立竿见影的,全盘接收滨海边疆大区的武装力量,清退人类士兵、控制员与指挥官。

  进而,在无人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的基础上,组建一支空前强大的“军”。

  吞并滨海边疆大区,不论身为管理员、而与李铁兵达成了怎样的协议,客观上讲,这的确是一次兵不血刃的完全胜利。

  因北大陆腹地冲突、lna进攻作战而损失惨重的“天堂军”,在西历1501年2月初,作战平台数量还徘徊在两千两百万左右,结合当下两线、甚至三线作战的形势,应该说,这并非一个能让阿达民睡安稳的规模。

  雅库茨克战役后,第一次见识滨海边疆大区的实力,psk军的潜在规模之庞大,超出想象,这一点令方然印象深刻。

  尽管如此,看到“盘古”的实时报告后,他还是挺意外。

  一言以蔽之,在psk军与“天堂军”完成整合后,不考虑这段时间内的产能补充,“军”的现存规模便将达到37,600,000之众。

  三线作战,一段时间内的局势大致如此,坐拥近四千万的机器大军也不一定会很轻松,除此之外,滨海边疆大区的战略武器库,共计逾3,200枚热核弹头与运载工具,也是一支难于补充、却威力巨大的作战力量。

  热核武器,在这样一个时代,整体上的费效比并不高,至少对材料贫乏的nep是如此。

  不过在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,就是另一回事,psk大区维持有若干座核工业基地,运行成本高昂,短时间内却还可堪一用,除为核电站提供pu239等燃料外,也可以用于核弹头、热核弹头的生产。

  相比之下,反而是运载工具战略导弹、轨道轰炸器,在这时代已成为一类代价高昂、效率堪忧的东西。

  核武器的战术化,不知不觉,旧时代曾认为是一种莫大的风险,现在却习以为常。

  nep大区原有的热核弹头,数量很稀少,在西历1489年的全面核战中,位于联邦西部山脉、戈壁的战略导弹发射场,库存几乎消耗一空,十年来又几乎没有得到过补充,仅存的核设施除应付核电燃料需求外,仅能维持约四百枚热核弹头的存量。

  现在,核武库规模一下子暴增,在“盘古”的全盘规划里便是一柄利刃。

  核战争,曾经高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,现在已成为内战的常规手段,这一点,方然倒不怎么在乎。

  “军”的整合,apos体系的统合,一切做起来都井井有条。

  除此之外,另有一项重要的工作,是对psk大区的全部要塞、全体民众,进行“战时体制”的改造,压缩其资源消耗水平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q2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