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二百零一 外虏内寇_血沃轩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愿意撤兵东归。杨嗣昌接到方一藻、高起潜的报告,向崇祯汇报:既然对方有意议和,不妨请他们在宁远谈判,这样就不至于每年都有京师畿辅地岌岌之危,可以腾出手来平定“流寇”。因此请求皇帝准许方一藻、高起潜在谈判中可以“便宜从事”,这一要求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。

  使者周元忠回到宁远,带回皇太极写给总督太监高起潜的一封信,信中说,同意和谈,如果不能达成协议,“夏秋必有举动”。方一藻在给杨嗣昌的私人信函中,极力主张“和议消祸”。

  杨嗣昌随后向崇祯报告了这一情况,并且强调指出,假如有人用计谋使满洲铁骑三年不来,那么中原内乱早已平定了。按照自己的意思,用议和争取边关三年没有战事,以集中全部精力平定内乱。

  一接到朝廷居然与金虏议和的消息,朝野上下乱成了一团,纷纷指责杨嗣昌通敌卖国。儒臣黄道周反对最为激烈,毫无商量余地,认为必不可议和,议和必不可能成功,即使成功必不可能持久。

  到了后来素有儒臣之称的黄道周,简直是在朝廷里肆意谩骂了。崇祯当即怒斥黄道周等人,并且作出决定:黄道周降六级、贬为地方小官;弹劾杨嗣昌的何楷等人,都给予降职处分。但是崇祯虽然以这样地方式杨嗣昌,但是却始终也没有对和议明确表态!

  圣上既然没有对和议表态,方一藻、高起潜当然不敢自作主张,明朝和清朝之间的和议尝试就此不了了之。

  皇太极早已声明在先,如果和议不成,“夏秋必有举动”。果然,到了九月间,满洲和蒙古联军,从长城墙子岭、青山口南下,直逼北京。不久,京师戒严,朝廷下令征调正在平定内乱的洪承畴、孙传廷保卫北京。

  这一年满清的大举入侵,由睿亲王多尔衮、贝勒岳托联合蒙古军队,兵分两路,从密云东面地墙子岭、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,突破长城要塞,大举南下。朝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京师;同时特赐卢象升尚方宝剑,命他总督各路勤王之师,全力拱卫京师……

  这一次满清扫荡地目标极为明确,就是肆虐畿南、山东等地,使明朝顾此失彼,无法全力应对,以达到最大程度地疲惫大明王朝。

  可惜的是,卢象升是坚决反对朝廷与满清议和的,因此他也遭到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两人嫉恨。因此对卢象升多方阻挠,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,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,他定下的几条用兵策略一条也没法实现。

  杨嗣昌并且说动崇祯,将援兵一分为二,卢象升统领宣大兵二万。关宁铁骑数万大军皆归太监高起潜指挥。卢象升由州

  定。命令诸将分道出击,在庆都和清军主力大战,

  当时编修杨廷麟上疏言:“南仲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q2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